• 南方網

  • 南方日報

  • 南方都市報

  • 南方雜志

  • 南方日報出版社

江門臺山橫江村:600年嶺南古村走出新“稻”路

2024-08-30 07:54 來源:南方農村報

  像被有魔法的畫筆點過,橫江村大變樣了。昔日淤泥滿地的灘涂,如今是稻香四溢的沃野;往日雜草叢生的荒地,“搖身一變”成農產品展銷的廣場;精致的景觀棧道、迎風的格?;ā藷o數(shù)市民前來打卡“向往的生活”。

  橫江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嶺南古村,始建于明代,坐落于江門臺山市斗山鎮(zhèn)東南部,3800畝稻田沿著村道生長,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yè)。近些年,橫江村因地制宜,出實招、見真招,著重抓好產業(yè)發(fā)展、美麗圩鎮(zhèn)等關鍵點,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四季更替,橫江村的稻田展現(xiàn)出不同風貌,古樸的碉樓則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分歷史厚重感。這里不僅是一片充滿生機的稻田,也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總面積7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戶籍人口2439人。

  橫江村依托農業(yè)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做強稻米文章,延伸以優(yōu)質稻米為主的產業(yè)鏈,堅持農旅融合做強一二三產業(yè),激發(fā)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活力,增加村民收入,打造富民新業(yè)態(tài)。

  2023年橫江村集體收入31.66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15.23萬元,村民種糧年平均收入約4萬元。2023年,該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旅游收入達35萬元,參與農產品銷售的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

  灘涂變沃野

  “一片田”飄香“一個村”

  “幾千畝稻田成熟時,整個村子都彌漫著稻香?!睓M江村種植大戶黃俊洪熱情地介紹著,不管是田間的稻穗香,還是廣場曬稻的谷香,經陽光一催化,香味仿佛無限放大,處處都能聞到。

  黃俊洪家中種植著500余畝水稻,是村里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為人仗義、坦蕩,村里人都叫他“洪哥”。一頂草帽、一副墨鏡、一輛電動車,組成了他下田的全部裝備?!皼]事就愛來田里走走,看著水稻一天天長起來,安心、舒心?!焙楦缙匠T诖謇镆姷绞烊耍训脑挾嗍撬窘陂L勢、收割時間之類。

  在橫江村,水稻是一個公共話題,誰提一嘴都能站著聊半天。

  洪哥回憶,他2014年回到村里做貨車司機,拿著每個月800塊錢的薪水,根本養(yǎng)不起家,便轉行種起水稻?!拔耶斈曛苯颖P了100畝地,全部用來種水稻,那時候水稻行情好,100斤濕谷的價格能到140—150元,每畝地大約能賺400元,一年兩造大概能賺8萬元?!焙楦缰毖?,那幾年種水稻的收入,不僅養(yǎng)活了全家,還極大地改善了生活條件。2018年,洪哥家里便購置了新房,也隨即擴種了400畝水稻。

  洪哥的經歷是橫江村水稻種植戶的縮影。但除了洪哥這樣年輕的種植戶外,村里年邁的種植戶也不在少數(shù)。

  橫江村水稻種植戶韋社英年逾六十,本該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卻依舊種植著70多畝水稻。“孫子在農村讀幼兒園,3年也要花費5萬多元?!表f社英表示,這筆學費對農村家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而自己能靠種水稻的錢補貼這一筆花費,減少兒子兒媳的經濟壓力。“現(xiàn)在種植水稻多以農機為主,幾乎不需要人工,照看70畝稻田并不困難?!表f社英說。

  每天早上,韋社英在村口將孫子送上去幼兒園的班車后,就會在稻田邊的大榕樹下休息片刻,跟村民們話話家常,看看稻田,蟬鳴鳥叫成為天然的背景音樂。

  但這幅“沃野千里皆是金”的畫面,在幾十年前的橫江村,相當于“天方夜譚”的存在。

  “以前,這里是一片灘涂。”橫江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偉明介紹,橫江村自立村以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橫江村現(xiàn)有的3800畝高標農田,都是由灘涂地圍海造田而來。1959年,為了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橫江村以及周邊幾個鎮(zhèn)的居民聯(lián)合起來,開始了一場浩大的圍海造田工程,先后修建水閘、圍堤,才有了現(xiàn)在平坦的地勢和農田。

  灘涂變沃野,不是一件易事。2011年,黃偉明因父親年邁、思鄉(xiāng)心切等原因,放棄大城市的高薪職業(yè)回到橫江村,但當時村里的人居環(huán)境并不樂觀,農業(yè)方面更是落后。2014年橫江村換屆選舉,黃偉明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便下定決心改變現(xiàn)狀。

  “村子一定要發(fā)展優(yōu)勢產業(yè),不然越來越留不住人?!睓M江村家家戶戶均以水稻種植為生,建設高標農田便成為大家心中的目標。針對村里排灌系統(tǒng)滯后、農業(yè)機械化低下、種植技術落后等突出問題,黃偉明積極溝通協(xié)調,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援助,大力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引進現(xiàn)代農業(yè)機械,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成,橫江村的水稻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

  高效精加工

  “一粒米”串起“一條鏈”

  水稻收獲期間,收割機和運糧車都是村里的“搶手貨”。洪哥早早便約好了收割機師傅和運糧車司機,清晨開割,然后將稻谷送至加工廠。麻利地給裝滿稻谷的運糧車蓋上塑料布,洪哥拍去身上的雜物灰塵,笑容浮上臉龐,“今年早造收成還不錯,產量能達到800斤/畝,每畝地能帶來900元左右的營收?!?/p>

  “村里種植的水稻大都會選擇就近進行加工、打包、銷售?!秉S偉明解釋,橫江村到臺山市斗山鎮(zhèn)國有糧食集團斗山分公司(下稱“國糧斗山分公司”)只需20分鐘車程,且國糧公司的收糧價格略高于市場,在大多數(shù)橫江村民心中,國糧斗山分公司便成了賣糧的最佳選擇。

  7—8月,國糧斗山分公司門口,來來往往的送糧車絡繹不絕。

  臺山市國有糧食集團斗山分公司經理黃健華表示,橫江村收來的稻米細長透亮、油脂豐富,品質有保障,公司會給出一個比較好的收購價,例如今年干谷收購價是150—182元/50公斤,濕谷收購價在108—123元/50公斤,讓村民勞有所得、種得安心。

  記者了解到,送糧車經過重金屬、農殘、雜質等抽樣檢查后,便會送去烘干。目前,國糧斗山分公司每天能收600多噸水稻,日烘干量達250噸?!八哪ァ⑷龗伖?、四色選……公司的加工線半小時便能完成一個循環(huán),一天可以加工、包裝130噸水稻。”黃健華介紹。

  國糧斗山分公司加工車間內,現(xiàn)代化的水稻加工設備運轉不停,顆粒飽滿的稻谷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經過篩選、碾米、拋光、色選等工序后,被加工成高品質大米,工人們忙著分裝、發(fā)貨,然后通過線上線下銷往全國各地,端上百姓餐桌,讓大家都吃到廣東絲苗米。

  “一粒米”串起“產銷一條鏈”,鋪開了“一張致富網”。

  近年,國糧斗山分公司聯(lián)合國糧文旅集團,舉辦系列參觀、旅游活動,一批又一批自香港、澳門而來的旅游團在國糧斗山分公司大米展示館內,排隊品嘗一鍋鍋冒著熱氣的煲仔飯,油光滑亮、軟硬適中、芬香可口的米飯給旅游團成員的味蕾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祖籍陽江、定居香港的陳阿姨一口氣吃了兩碗米飯,走的時候更是大包小包買了不少。“米飯品鑒是這次旅行團的意外之喜?!标惏⒁瘫硎?,平常買米的品質參差不齊,很難買到口感上乘、價格公道的大米。這次旅行很有意義,不僅找到了“夢中情米”,還看到了更標準、更美麗的稻田,刷新了大家對稻田的印象。

  農文旅融合

  “小米粒”帶來“好生活”

  漫步橫江村道,一邊是生生不息的千畝稻田,一邊是承載厚重歷史的碉樓。

  “僅靠種地賣糧不是長久之計,充分利用農業(yè)資源打造農旅融合新業(yè)態(tài),才能更好地提升村民生活水平?!痹邳S偉明看來,橫江村是著名的絲苗米村、華僑村、碉樓村、紅色文化村,是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的好地方。特別是華僑建筑風格別致,雖經近百年風雨洗禮,仍然風采依舊。碉樓下的稻田,四時景色皆有不同,美輪美奐。

  近些年,橫江村先后投入近800萬元對進村道路進行了景觀提升,建立了首個村級旅游服務中心,對古建筑外立面按修舊如舊方式進行修建。同時,全力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七強八改九提升”,人居環(huán)境整治成效顯著、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長效管護機制日趨完善,繪就出了一幅稻香魚肥、房前有花、墻上有畫的和美鄉(xiāng)村畫卷。

  “以前,村里除了農田屋舍,空地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這幾年環(huán)境整治后,種上了花草樹木,建成了農業(yè)公園,村里靚了很多。”橫江村村民黃伯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村民自發(fā)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種一些花花草草,整個村莊面貌都提升了不少。

  駐橫江村第一書記李鵬舉介紹,橫江村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發(fā)動鄉(xiāng)賢捐贈、村委會兜底的方式,匯聚多方力量盤活本村集中連片的碉樓資源,有機結合耕讀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鄉(xiāng)俗文化,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休閑體驗、觀光、紅色教育特色旅游,打造宜居宜游美麗鄉(xiāng)村?!肮Ψ虿回撚行娜耍瑱M江村憑借最美稻田、碉樓洋樓、紅色文化等資源成功‘出圈’,成為鄉(xiāng)村游網紅打卡地,并于去年10月獲評江門市‘十大最美鄉(xiāng)村’。”李鵬舉說。

  如今,橫江村村民白天在稻田邊的榕樹下休憩、喝茶、閑聊,晚上圍著稻田散步、夜跑、競走,日子悠閑得“神仙不換”。周末,珠海、深圳、香港等周邊地區(qū)的人們自發(fā)前來參觀游玩,在景觀棧道附近搭帳篷、燒烤,打卡留念。

  橫江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流量”,先后舉辦“豐收節(jié)”“秋收親子活動”“三下鄉(xiāng)”“巾幗行動”“旗袍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帶動本地農產品銷售,提升橫江村鄉(xiāng)村旅游知名度。

  橫江村用稻田文化、紅色文化、版畫文化鑄造品牌,將豐富農業(yè)資源和優(yōu)秀文化底蘊轉換為集體和個人增收的有力途徑。據(jù)悉,2023年,該村接待游客8000多人,旅游收入達35萬元,參與農產品銷售的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

  “2023年11月,橫江村成功入選廣東省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接下來,橫江村將以此為新起點,因地制宜加快農文旅融合發(fā)展,加快推進橫江村購物廣場、民宿、文創(chuàng)園等一系列鄉(xiāng)村振興項目,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打造有內涵的文化旅游理想新派鄉(xiāng)村?!秉S偉明說。

  南方農村報記者 鐘海芳

  攝影 黃堅文

編輯:林濤   責任編輯:李婷  
回到首頁 南方網二維碼 回到頂部

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簡介- 網站簡介- 廣告服務- 招標投標- 物資采購-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聲明- 友情鏈接

本網站由南方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廣東南方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制作維護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備案號:粵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