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網

  • 南方日報

  • 南方都市報

  • 南方雜志

  • 南方日報出版社

南方網評:我在洛陽訪古墓

2025-06-20 20:04 來源:南方網

  這屆年輕人追星的方式,真是讓人意想不到——他們居然已經開始給偶像掃墓了。只不過,這些彪炳史冊的名人,早就成了真正的“地偶”。在歷史愛好者的圈子里,有人利用假期三天打卡25座古墓,還繪制了標注詳盡的“上墳地圖”供同好參考;有人跨越大半個中國,只為在諸葛亮墓前放一張西成高鐵票,或者往張遼墓上擺一盒三國殺。今年3月,我也千里迢迢奔向了史同人的“圣地”——洛陽邙山,背著包輾轉于荒山野嶺中,悄悄為自己尋得一處精神的錨地。

洛陽當地的向導大哥給我們的訪古建議。

  訪墓跟狹義上的追星不是對立的,也不是要分出個高下雅俗之分。只是出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個圈子里也很難有什么亂象,畢竟大家追的星已經死透了,打榜控評也不能復活。在現(xiàn)實中追星還能搞養(yǎng)成系,如果偶像不老實,說不定還有私聯(lián)的機會;在古墓里追星,里頭那位若在天有靈,說不定只想告訴你:當年你太太太奶奶也這么多愁善感。最龍爭虎斗的一集,也不過是曹丕的粉絲因為無法確認曹丕墓的具體方位,而把紀念伯夷叔齊的小亭子給占領了——這下真是“舞到對家超話里”了,可憐倆老人家本來就蝸居在這個方寸之地,還莫名其妙擠進來一個沉迷五石散的年輕人。

曹丕粉絲占領伯夷叔齊“超話。

  有人覺得帶奶茶、零食去古墓有點奇怪,但這些心意里其實藏著年輕人的真誠。給常年頭痛的曹操送盒布洛芬,帶著點善意的調侃;給霍去病放塊巧克力,是因為他被封為驃騎將軍時也不過19歲。這些舉動消解了傳統(tǒng)祭奠的莊嚴感,但年輕人并非不敬,恰恰是想把神壇上的圣賢拉回人間,變成可以傾訴、可以開玩笑,甚至能與之分享生活瑣碎的“老朋友”。往更深層次里說,我們其實在尋找一種精神上的共鳴。考公人在范仲淹墓前放模擬卷,是覺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依然值得學習;職場新人對著張居正墓研究“考成法”,是想從古人智慧里找點應對KPI的啟發(fā)。古人的困境與選擇,成了今天的一面鏡子。

曹丕粉絲帶來的鮮花、手寫信件,盒子里還有葡萄玩偶(據傳曹丕喜歡吃葡萄)。

  而站在真實的土地上,歷史才真正有了溫度。我背過很多關于邙山的古詩詞: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當洛陽的千里墳塋在我面前鋪展開的時候,它們一下子都跳出了紙面,因為我所站立的地方,正是邙山。賈誼在教科書里是寫下《過秦論》的才子,是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背后的郁郁不得志者,但只有站在他墓前時,我才覺得課本上遙遠的名字突然變得可親起來。這種身體力行的抵達,是刷多少條視頻都替代不了的體驗。

賈誼墓前。

  古墓是活的博物館,尤其是尚未被開發(fā)成網紅景點的墓葬,還沒有現(xiàn)代文明的腳注——也就是說,它的意義可以由你來定義。在邙山訪古的那幾天,我覺得自己的許多煩惱都變得渺小。在唐恭陵的小山坡上極目遠望,暮色四合,天地悠悠,在這片土地上有多少廢?;呐_,如今都與綠野良田相伴。我正神思飛揚之際,忽然聽到一陣悠遠的叫嘯聲,不由得問向導大哥:“這兒也有猛禽嗎?倒是跟這些帝王很相配?!贝蟾鐭o語地看了我一眼,說:“那是村口的小孩在吹口哨?!壁w光義的永熙陵在一個村子里,墓前三米多高的宦官石像,如今立在一片青翠的麥苗間。趙匡胤的永昌陵外則象征性地拉了個圍欄,但大爺大娘們從寬大的縫隙里溜了進來,帶著孫輩在長滿青草的墓園里挖野菜。哈哈,管你唐宗宋祖呢,老百姓照樣在你墳前挖野菜,這才叫真正跟群眾打成一片。

2025年3月,我與永熙陵前宦官合影一張。

2025年6月,宋陵麥子豐收。圖源:大河網

  這場訪古潮,也讓歷史有了新的呼吸。在邙山的最后一天,向導大哥帶我們七拐八繞地鉆進一片桃花林,到了李煜墓前。看著墓碑前擺得滿滿當當的各色美酒,又看到光潔如新的碑文,我們在感慨之余隨口問了一句:“這個碑維護得這么好,就是近幾年修的吧?”沒想到大哥說:“就是我修的?。 彼蜷_手機,給我們看當年他們把這塊幾百斤重的碑石放在小車上艱難地運進來的照片,我們就像看見了少林掃地僧一樣震驚。他說,全國各地有許多像他一樣的考古人,自發(fā)籌集錢款對一些荒蕪的墓葬進行樹碑、修葺。而現(xiàn)下的訪古之風更是讓這些古墓活了起來,也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意義非凡。

李煜墓前擺滿了粉絲送來的美酒。

向導大哥為我們展示當年修葺墓地、運送墓碑的場景。

  這些墓里的“地偶”不需要熱搜,不需要流量,只需靜靜地躺在那里,在文明長河中靜候知音,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帶著自己的困惑、敬仰與溫度前來。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方式走進歷史,不是要顛覆什么,而是想告訴那些沉睡的名字:你們的故事,還有人記得;你們的精神,我們還想接著聊下去。這場跨越千年的無聲對話,或許就是傳統(tǒng)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也是對文化最樸實的傳承。

  撰文 王沛絨

編輯:王沛容   責任編輯:王萍   校對:陳學德

相關新聞

回到首頁 南方網二維碼 回到頂部

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簡介- 網站簡介- 廣告服務- 招標投標- 物資采購-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聲明- 友情鏈接

本網站由南方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廣東南方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制作維護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備案號:粵B-20050235